《西中有东》讨论了平等公正的社会理想和组织设计在前工业时代的中国和英国的发展演变,并在此过程中,复原了中国的正义传统在18世纪英国启蒙运动有关社会公义的政治讨论和制度建设中扮演的隐藏角色。 全书以结构性分析为框架,创造性采用跨语际、跨视觉的研究方法,从人民的定义、社会身份平等、自然宇宙观、言论自由四方面着眼,具体分析了唐宋时期中国的政治讨论与制度建设,以及后世英国对中国材料的译介引述和对中国形象的褒贬讨论。 包华石广泛征引文献和视觉材料,以说明不论中国还是英国,当面对愈加放纵的特权和专制权力时,众多名人志士都采用了相似的策略予以理智回击。而今天,我们却只对有所谓“欧洲近代早期”的发明耳熟能详。事实上,前工业时代中国和英国的历史发展有着众多相似的经历,譬如受过教育的非贵族人士的崛起、印刷技术的普及、大众识字率的提高、不断扩张的艺术市场、公共领域的出现等等。正是这些共性经历,使得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在18世纪产生了革命性互动。【目录:】
第一讲 导言 方法 文化政治 17 世纪文化政治的特质 18 世纪文化政治的特质 20 世纪文化政治的特质第二讲 施政权力 以威严来显示的施政权力 近代早期英国施政权力的形象化 古典官僚理论中的施政权力 近代早期中国施政权力的形象化第三讲 政体 中古中国的政体 政体与大众 宋代的政体与人民 政体的形象化 作为政体形象化表达的山水画 特权与法律第四讲 人民(上) 在朝堂宫廷中表现“人民” 在民间草野中表现“人民” 人情 艺术与社会第五讲 人民(下) “人民”的另类视角第六讲 平等在中国 人与贤能才干 个体道德选择的形象化 隐私权与所有权第七讲 平等在英国 官职与荣誉 贤能才干与贵族身份 监察与贪污腐败 监察与世袭特权 贤能才干与个人品质 启蒙运动晚期的激进分子与中国第八讲 自然(上) 自然世界 古典中国自然世界的形象化 从自然到“自由” 近代早期中国自然世界的形象化 自然主义与自然 自然的形象化 庄子与个体自由的论述第九讲 自然(下) 错落参差之美 自然的形象化第十讲 言论(上) 汉代中国关于政治言论的制度性保护 汉代中国对异议的形象化 中古中国的政治反馈 宋代中国的制度改革 宋代中国对异议的形象化第十一讲 言论(下) 欧洲人对于中国平等观念的回应 “来自中国人的论点”以及英国人的回应 近代早期英国关于不公正的形象化 帝国的反击 伏尔泰,中国与英国 约翰·威尔克斯与言论自由 启蒙运动晚期的激进分子与中国 结论评议 为中国人民声辩印象记 清华园里的包华石
讲学社丛书:西中有东【列文森奖得主,国际知名汉学家、艺术史家包华石,首部中文专著;以视觉艺术追溯政治思想,反思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EPUB, PDF, MOBI, AZW3, TXT, FB2, DjVu, Kindle电子书免费下载。
包华石(Martin Powers)著名汉学家、艺术史学者,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艺术与文化教授、前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专攻中国艺术史和比较文化研究。同时供职于美国学术团体协会(ACLS)、国家人文基金会(NEH),并任英国视觉艺术高等研究中心(CASVA)海外顾问。他的研究聚焦艺术在中国历史,尤其是社会历史层面的表现及影响,关注个体力量和社会公义的艺术表达。著有《古代中国的艺术与政治表达》(获1993年列文森奖)、《纹样与人物:古典中国的装饰、社会与自我》(获2008年列文森奖);参与编著《观看亚洲艺术》《布莱克威尔中国艺术指南》等。 译者:王金凤,1987年生,江苏东海人。南京大学哲学博士(2015),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2017),哥廷根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2016-2017)。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比较哲学。
1、美国著名汉学家、艺术史家,列文森奖得主包华石,首部中文专著 包华石曾于1993和2008年两次获得列文森奖,是世界顶尖的汉学家、中国思想与艺术史家。《西中有东》是包华石的首部中文专著,也是他聚十年研究之成果的又一力作。 《西中有东》充分体现了包华石艺术史与思想史并重的独特研究路径,不仅论述逻辑完整,而且在方法上颇富新意,采用了跨语际、跨视觉分析。 2、以视觉艺术追踪政治抽象概念的发展,探究中国悠久的正义传统 包华石使用了大量视觉材料,如欧洲肖像画、版画、印刷小册子和中国园林、山水画、石刻、扇面等。他认为某一时代视觉艺术的典型特征,意味着创作者和观看者双方对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存在某种共识。因此,他视艺术作品为政体、人民、施政权力、平等、自由等政治抽象概念的形象化,依此探讨思想的接受与普及程度。 同时,包华石通过比对西方著作对中国文献的翻译引用与中国思想论著原文,譬如18世纪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翻译的宋代奏章,或凯夫翻译的《孟子》,为中西政治思想正本清源,确认了启蒙运动期间存在经翻译实现的智力交换,驳斥了自由与平等始终是西方文明核心价值,以及中国历来缺乏社会公义的观点。 3、反思启蒙以来西方对于中国思想的误读,复原历史的趋同共存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亦如同一文化内部的交流一样,是极度复杂精巧的过程。启蒙运动时期的智力交换,通过翻译过程调解、改造。因此,受18世纪启蒙运动影响形成的、作为现代社会建构基础的政治理念,不是西方独有的,中国也有相似的讨论。它们为中国和西方有自觉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共享。权利平等或言论自由等基本的社会价值,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而非某种文明的原生价值。 通过在比较视角下对所谓“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性分析,本书表明,政体的差异是结构性的,而非文化性的。对于社会正义的追求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只要给予适合的历史土壤,理性的种子便可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