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国家体委为了抢救武术文化遗产,深入民间挖掘、整理传统武术,发现流传于洪洞一带的通背拳传承有序、技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内容丰富,完全有别于其他通背拳种,因此命名为“洪洞通背拳”。洪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洪洞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东靠太行,西倚吕梁,地处山西南北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洪洞人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形成了不畏强暴、敢于奋争的强悍民风,这里的人民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特殊历史和地理环境,造就了洪洞人独特的个性,为通背拳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洪洞通背拳是长期流传于洪洞民间的一种古老拳种。通背:通者,即“四面八方、四通八达,来往阻也”!背者,“脊背、背后也”!故通背之意乃为:“气沉于丹田、力发于背,而通于周身”。拳论曰:“精存于内,气行于身、神通于背、功成于恒”。洪洞通背拳有排子与小套之分:排子就是18势母拳,18势共分为九排子,故称为排子。小套是指一些小套子、套手、散手之类的套路。排子相传为清代的郭永福所传,动作势大招正,属长拳类,但运动路线多为穿插、缠绕与拧转,少有直来直往的动作,因此演练要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轻沉兼备、内含刚柔、周身相随、气势贯通,而且练拳时须平心静气、身神意念专一,招数清晰、节奏分明,是洪洞通背拳的根基所在,注重筑基、塑形,以及练功。小套大多是由一些实用的招法组成,以技击为主要目的,演练风格则要求招数连贯、动作紧凑、拳脚密集、动作快速灵活,要求攻敌不露形、露形不为能,正所谓“缠缠绕绕是正宗,侧身而进是根本,臂如藤条刚柔共,闪惊巧取快如风”。洪洞通背拳经过洪洞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四百年来,它不断发展壮大,已与洪洞人的性格、民风、民俗融为一体,并相得益彰。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学习洪洞通背拳,明确其特点,是洪洞通背拳传承和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保护洪洞通背拳关键所在。洪洞通背拳在技法上具有如下特征。1. 节奏多变快与慢:洪洞通背拳具有快慢相兼、动静分明、刚柔相济的特点,练习时要求“时而和风习习,时而狂风骤雨”。轻与重:防守动作像云一样轻盈,令人难以察觉,攻动时力量大、速度快,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2. 处不圆洪洞通背拳的技术动作要求肢体做“圆”的运动方式,动作中处处带有弧形,带有缠绕。“圆”的运动始终贯穿于整个洪洞通背拳的技法之中。如拳谚云:“左缠缠、右缠缠,顺藤摸瓜将臂栓”;“左螺旋、右螺旋,扳、搂、扶、挒要连环”。 3. 方法多变洪洞通背拳具有技术全面、技法丰富、动作繁多与技法灵活多变的特征。要求攻防变化做到出奇制胜、闪惊巧取、侧身而进、引诱回冲。拳谚云:“臂如藤条刚柔共,闪惊巧取快如风”;“指上打下要回冲,声东击西变穷。”4. 以短制长洪洞通背拳具有贴身缠斗、以短制长的技法特征。拳谚云:“远靠手,近靠肘,不远不近是按手”;“全身上下都是拳,挨着哪里哪里打”。5. 以快制力快是洞通背拳重要的技术特征。快速地通过缠、绕、搂、劈、架、砸等招式,用柔和之劲化掉对方的力量,改变其力点与方向,使对手攻击路线偏离目标,不硬碰硬,要求“三手并作一手用;三步并作一步行”。洪洞通背拳的内容极为丰富,包含母拳18势,数十个子拳以及散手和长短器械套路。洪洞习武者众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极为繁杂的技术体系造成了不同传承人的不同的技术特色,多年来受传统观念中门户之见的影响,门派之争的风气严重地制约了洪洞通背拳的传播和发展。在新形势下,洪洞通背拳的有识之士终于自发地想到了一处,走到了一起,共同为洪洞通背拳的发展献计献策。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为了推动洪洞通背拳的发展,促进洪洞通背拳的普及,本书在传统洪洞通背拳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在遵从洪洞通背拳技法和拳理的前提下,把洪洞通背拳的技术体系重新做了调整,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进行了编排:以“扳、搂、扶、挒”四种基本手法为基础,逐段递加技击要素为方法,吸取了九排子和小套的典型技术动作,融合了两者风格,充分发挥洪洞通背拳的技术特点,使洪洞通背拳的技术更加完整统一,达到了“打练一体”的目的。本书是一部较为完整的洪洞通背拳的教材,拳法由易到难、由简至繁、条理清晰、易学易懂,既适宜初学者学习,又适合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参考。本书虽历经数年,汲取了许多洪洞通背拳前辈及武术同仁的实践经验和智慧,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拙笔难尽精要,只翘首期盼能起抛砖引玉之功效,为洪洞通背拳的传承和发展尽绵薄之力。著 者 214年12月
洪洞通背拳教程 EPUB, PDF, MOBI, AZW3, TXT, FB2, DjVu, Kindle电子书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