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增订版)(三卷本)
初编:视野·角度与方法本书的主题是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本卷的几讲主要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运用到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并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图像,甚至地图。作者以此提供了一套不同于以往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新方法,希望青年学生们借此对习以为常的观念进行“陌生化”的再思考,并由此走入一个离开思想史研究套路的新空间。
二编:在思想史的周围思想史不只是要讨论思想,还要讨论思想的历史背景、知识基础以及成为制度的过程,所以,它总是和政治、社会、生活的大千世界相关联,它无法画地为牢,也无法限制自己的边界。本卷的几讲把思想史研究的视野横着放大到文化史、知识史、法律史等各个方面,还竖着放入不同的研究时段。在不同的研究视域中,思想史也将呈现出不同的图景。这正是“无边的思想史”的题中之义,因为,思想恰恰就是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语境中的。
三编:博士生的四堂讨论课本卷的几讲围绕一系列海外中国研究专著的阅读展开,通过对包弼德、余英时、沟口雄三、本杰明·艾尔曼等几位学者有关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著作的讲解,介绍海外中国研究的方法,并通过几个案例,分析了海外中国研究的特别背景和理论。据听过这门课的同学们说,这样的阅读和讨论对他们很有用,通过对这些论著的批评性考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学界的不足和长处,并将对自我的审视放入更广阔的学术坐标系中,做了解“国际行情”的“中国学问”。
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
《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是钱理群在告别北大讲坛之前的“最后一次演讲”的现场录音整理讲稿。钱理群试图把鲁迅还原到历史现场和时代氛围之中,对其生命足迹、思想脉络和文学作品一并进行“文本细读”。隐约回荡在这纸面和文字间的钱理群的苍老而喑哑的声音,在春日阳光漫漫的课堂中,把不再是神话人物和历史雕像的鲁迅与年轻学子们维系在一起。时在2001年,钱理群的“天鹅绝唱”。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第三版)
“哲学史方法论”是武汉大学哲学系三十余年来的经典课程,由哲学系老前辈萧萐父、陈修斋、杨祖陶等人创立。该课程的学术信念是,按照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把哲学史和哲学看作是一致的(即历史和逻辑的一致)。作者在授课过程中将这一古典哲学传统与西方现代哲学,特别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新思路进行了融合,并致力于使学生们意识到,现代西方哲学并未与“古典”哲学脱离,而恰恰是它的存在使古典哲学中的精华得以展现自身生命的全部潜能。本次再版,作者对全书进行了整体修订,并补全了原“第十三讲”中未完成部分,使讲稿拥有了更完整的面貌。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
《问题与方法》初版于2002年,是作者在北大课堂的讲稿。当时正值新旧世纪之交,人们充满世纪末的反思与困惑、憧憬与展望。十几年来,虽然文学界又发生许多大事,当我们阅读此书,重新审视今天的当代文学时,会发现这部讲稿持久的生命力,依然可以助益我们的研究与思考。本书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社会思潮变迁轨迹为考察对象,从当代文学体制、生产、资源等观察视角,关注当代作家生存和文学生长的环境;并从学科的建构和生成等问题出发,把当代文学纳入相关学科的研究序列中加以探讨。通过对一批海内外卓有影响的文学史家研究状况的考察,提供了自己的思索和见解,既有书斋专著严谨务实、思路清晰的特点,又保留了课堂的轻松氛围和亲切的口语风格。钱理群中学讲鲁迅
2002年,钱理群教授在北京大学讲完最后一轮鲁迅研究,整理出版了《与鲁迅相遇》,但这并非他的“天鹅绝唱”,退休后,他于2004年回到母校南京师范大学附中,为中学生开起了一门选修课。大学教授为中学生开选修课,这成为当年的新闻事件。接下来,钱理群又在2005年为北京大学附中、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分别开设了一学期“鲁迅作品选讲”的选修课。2009年又到台湾清华大学讲授了这门课,台湾学生对鲁迅作品更本原的精神共鸣和对鲁迅的独体体认,使作者对鲁迅思想的普遍性、超越性和超前性有了更深切的体认:鲁迅属于中故宫,属于华文社会,属于世界,属于未来。《钱理群中学讲鲁迅》就是四轮开课的录音整理和优秀作业、调查摘录的汇编。
三联讲坛丛书(套装共5册) EPUB, PDF, MOBI, AZW3, TXT, FB2, DjVu, Kindle电子书免费下载。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东亚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0;韩文本,2013;英文本,2014,2018)、《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十世纪》(1995,2007)、《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韩文本,2013;英文本,2017;日文本,2019)等。
邓晓芒,1948年生,初中毕业即下乡插队当知青,10年后回城当搬运工,1979年考上武汉大学西方哲学史研究生,198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被评为教授。2009年转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2018年被聘为湖北大学资深教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德国哲学》杂志主编,专攻德国哲学,同时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
钱理群,1939年3月生于重庆,祖籍杭州。1960年毕业于人民大学新闻系,在贵州任中专语文教员18年。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为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和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近年关注中学语文教育问题。2002年8月退休。主要著述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心灵的探寻》、《20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合著)、《周作人传》、《周作人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绘图本中国文学史》(合著)、《名作重读》、《压在心上的坟》、《1948:天地玄黄》、《学魂重铸》、《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读》(合著)、《话说周氏兄弟》、《走进当代的鲁迅》、《返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与鲁迅相遇》、《生命的沉湖》等。
洪子诚,生于1939年,广东揭阳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着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与人合着)、《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与人合着)、《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在北大课堂读诗》、《材料与注释》、《文学的阅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