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陨落之后,还能重生吗? 476年,西罗马末代皇帝被废,数百年的帝国传统宣告终结。然而,帝国的文化、制度、精神仍有存留,与之相伴的利益催动着重建帝国的野心。 在西方,哥特人狄奥多里克几乎恢复帝国的荣光。511年时,他用罗马人的方式指挥着西罗马故地近一半地区的事务,霸权延伸至北非和中欧。可是他一去世,帝国的光环便全然从他以前的领地消失。 在东罗马,527年即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面编纂法典,一面用战事彰显力量,征服北非,夺回意大利,俨然西方帝国的复兴者。但他死后不到两代人,东罗马的疆域仅剩从前的三分之一,再无力量重现辉煌。 800年的圣诞节,来自北方的法兰克人查理曼走进圣彼得大教堂,教宗为他加冕,宣布他为罗马人的皇帝。查理曼以神圣君主之姿启动改革,统一帝国内的基督教文化。然而在他身后,加洛林王朝运气耗尽,继承纷争打破了帝国重现之梦。 西罗马陨落500年后,来自西方、东方、北方的复兴尝试均告失败,亚欧大陆西部的格局早已不复当年,体现罗马精髓的帝国已无可能复生。不过,王权的竞逐争斗使宗教获得了巨大的力量,在无意间创造了教宗的新罗马帝国——拉丁基督教世界,从11世纪开始屹立千年,影响延续至今。 在重建罗马的努力中,帝国渐渐归于无有,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欧洲从废墟中创生。
罗马的复辟:帝国陨落之后的欧洲(罗马帝国三部曲2。汇集多学科半世纪研究成果) EPUB, PDF, MOBI, AZW3, TXT, FB2, DjVu, Kindle电子书免费下载。
[英]彼得·希瑟(Peter Heather)1960年出生于北爱尔兰,伦敦国王学院历史系教授,中世纪史研究的负责人。他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在伦敦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任教。希瑟是晚期罗马史、中世纪欧洲蛮族研究方面的权 威,是对罗马衰落、蛮族横行的欧洲(公元三至八世纪)最为了解的一位历史学家。 希瑟的历史作品结合了严谨的历史考证和流畅的叙事笔法,在欧美世界拥有大量的读者。他为Blackwell出版社的“欧洲民族”图书系列创作了《匈人》(1998)和《哥特人》(1999)两本书。《罗马帝国的陨落》(2005)、《帝国与蛮族》(2009)和《罗马的复辟》(2013)则三本著作汇集了希瑟25年研究努力的成果,从三个角度详尽讲述了罗马帝国和蛮族的冲突交流史,达到了晚期罗马史和后罗马史写作的一座当代巅峰。
1. 罗马帝国陨落、欧洲创生的史诗。在宏大的时空图景中,把握欧洲历史的独特轨迹 彼得·希瑟的轰动之作“罗马史诗三部曲”以总共2000多页的篇幅,再现了从罗马帝国衰落到欧洲创生的千年演进。《罗马帝国的陨落》着眼于西罗马毁灭前的一百年,这一部《罗马的复辟》则接续前作,探索帝国陨落之后,亚欧大陆西部的发展历程。 西罗马灭亡之后,覆盖整个亚欧大陆西部的发展与争斗,决定了转化罗马帝国遗产的方式,进而造就了欧洲历史的独特轨迹。在这段时间里,帝国衰落,蛮族崛起,宗教力量乘势而上,教宗取代旧帝国成为广阔区域的主导者。《罗马的复辟》聚焦于这关键的500年,放眼西至大西洋、东至欧亚草原、北至波罗的海、南至北非的区域,解析从古老帝国向中世纪基督教欧洲转型的历史动力。 2. 将坚实的学术研究转化为迷人的通俗作品。融分析于叙事,从历史看见当下 彼得·希瑟研究罗马帝国晚期、中世纪早期历史30多年,成果丰厚。《罗马的复辟》汇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历史学从经典到前沿的学术成果,还借助考古学、人类学、政治学诸学科的新发展,在欧洲经济模式、游牧民族族群身份、移民迁徙问题等方面进一步阐发。 与此同时,希瑟擅长用平易的语言、精巧的谋篇布局来向大众传达学术研究带来的新知。他以狄奥多里克、查士丁尼、查理曼三个关键人物和教宗制度这一关键机构为焦点,将罗马帝国陨落之后的欧洲历史呈现为一出四幕戏剧,以史实和研究为根据,再现巨变时代多方斗争中的权谋、交易、宣传手段。而当我们进入这段真切的历史,去观看帝国与蛮族的互动、罗马的陨落和复辟时,当前的欧洲统一之梦和移民问题似乎也带上了历史的维度。 3. 学界认可,大众热议,广受赞誉 《罗马的复辟》脱胎于彼得·希瑟30多年的严谨学术研究,采用的则是带有戏剧色彩的叙事手法。结合学术与通俗、历史与当下的能力使希瑟在国际上收获了大量读者,也广受赞誉。剑桥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彼得·萨里斯认为该书“论证严密、趣味盎然”。《金雀花王朝》的作者丹·琼斯称希瑟是“考察证据的行家”,有如侦探解开历史谜题。《深蓝帝国》作者本·威尔逊表示,希瑟这本描述欧洲创生的著作“充满激情,细节丰富,人物形象刻画精妙”。历史作家彼得·琼斯则赞叹书中“巧妙轻快的叙事,不脱离宏观图景的细致分析”。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在将此书评为年度好书时,则看到了“热热闹闹的故事背后,对长久以来欧洲统一之梦的精彩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