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著作精选11种包含:《伦理学》《作为经验的艺术》《人性与行为》《我们如何思维》《民主与教育》《经验与自然》《学校与社会》《哲学的改造》《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心理学》《明天的学校》11种。《伦理学》这部由杜威和塔夫茨合作的著作,在1908年曾经出版,24年后,他们又出版了几乎全部重写的修订版。作者声明,他们的目的是要“引入细致的深思熟虑和展望个体行为和社会政策的充分意义”。在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之后,作者分析了现代工业社会面临的问题,他们主张伦理学必须经常关注日常生活中不断变化的问题。 《作为经验的艺术》是杜威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被现代诸多学者视为20世纪的美学经典著作。书中主要阐述了作为艺术的经验与普通经验的来源——“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杜威采用了一条与分析美学相反的思路,不苛求理论的精确性,而更关注艺术对生活及社会起的作用。此美学思想较前人有新的创建,在今日也有深刻的影响。《人性与行为》由杜威于1918年在斯坦福大学韦斯特纪念基金会上所做的一系列演讲发展而成。详细阐述了杜威关于习惯是“社会功能”的观点,以及诸如习惯、风俗和探究的科学方法这类社会现象既是道德的,也是自然的。这些讲稿后来又被重写、修订和扩充,从而成为杜威有名的著作之一。《我们如何思维》是杜威的代表作之一。1925年,被胡适、潘家洵、李小峰、邵元冲、杨四穆、罗德辉、许昂若等学者列入“青年必读书十部”推荐书单。《我们如何思维》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本质。作者运用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我们进行思维时的不同过程。《民主与教育》被誉为二十世纪重要的教育思想著作。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经验与自然》是杜威的代表作,也是整个实用主义流派重要的著作之一。在书中,杜威提出他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把它称为“经验的自然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经验论”。这种观点反对把人与经验同自然截然分开,主张确立“经验与自然”之间的连续性,由此建立一个“统一的经验整体”。1899年,杜威对“杜威学校”的“家长及其他有兴趣的人士”做了三场讲座。讲座的主题是,需要从社会范围内更大的变化的视角看“新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转向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这一讲座空前成功,讲稿《学校与社会》在一年内再版数次,成为教育领域畅销不衰的经典著作。《哲学的改造》是杜威的哲学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920年。该书对传统的哲学观念进行了有说服力的批评,对实用主义、人文主义的概念提供了富有洞见的阐释,主张应该根据对自我与他人的*终效果而不是自我证明来对核心价值进行评估。《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杜威讨论了作为架通认识与评价这两个领域的中介环节的重要意义。杜威研究知与行的关系,强调知识具有实践的意义,指出理论与实践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使得知识成为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和手段。书中叙述了传统的区分知识与行动的方法对哲学概念的影响,说明了在自然科学结论和价值观念之间进行协调的问题如何支配着各派哲学,阐明了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行动的方式,知识的确定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心理学》是杜威出版的*本书。杜威在书中指出,关于自我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主题。他使用“心灵”一词来表示有着意识的“智性自我”。杜威认同把意识视为心理学的主题,曾多次强调意识是一个“事实”。 《心理学》一书是杜威的个人成就:他能以康德和黑格尔为基础,借助当代心理学和实验方法中的新思维,论述他的哲学思想。毫不夸大地说,杜威所有心理学上的想法都可以追溯到这萌芽的基床。《明天的学校》是对当时正在实验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型学校进行的革新所作的详细记录,主要包括约翰逊夫人的“有机学校”,梅里亚姆教授领导下的密歇根大学初等学校等。这样一部著作,仅仅作为记录20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资料已经很有意义,杜威在书中还运用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培尔、蒙台梭利以及他自己的教育理论来论证了这场发生在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使本书更具研究价值。
杜威著作精选11种 EPUB, PDF, MOBI, AZW3, TXT, FB2, DjVu, Kindle电子书免费下载。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现代教育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杜威一生极力推崇民主制度,强调科学和民主的互补性,民主思想是他众多著作的主题。同时,他也被视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改革者之一,曾先后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长期任教。杜威的思想曾对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培养了包括胡适、冯友兰、陶行知等一批国学大师和学者。译者童世骏,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中共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书记,兼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暨哲学学部委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哲学分析》(双月刊)总编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认识论、实践哲学和社会理论,已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种。刘华初,2007年复旦大学哲学博士,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知识面宽广,涉足外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哲学与史学理论、文学理论、教育与管理学,有较强的跨学科(含理工科)背景。代表性论著有《历史规律探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实用主义的基础》(人民出版社2012年)等。刘时工,于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起执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代表作品:《爱与正义:尼布尔基督教伦理思想研究》,译著《自然法论文集 》。马荣,男,哲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现任教于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术上关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美国实用主义和政治哲学等研究方向,近来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实践”概念以及“文化自信”概念。 主要学术著作为《杜威的实用主义真理论》。俞吾金(1948.6.21-2014.10.31),浙江萧山人,著名学者。生前任教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曾担任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著有《被遮蔽的马克思》、《实践与自由》、《意识形态论》等。孔慧,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博士。曾访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Regent College。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编著《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要》。马明辉,男,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 非经典逻辑(证明论和模型论),模态逻辑,现代逻辑史与形而上学。著有《分次模态语言的模型论》,译著《图解哲学》等。罗跃军,北京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博士,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副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黑龙江省外国哲学领军人才梯队后备带头人。出版专著《基督教早期希腊教父思想中的三位一体问题研究》等,译著《宗教心理学简论》等,在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孙斌,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研究领域为现代西方哲学,艺术哲学。著有《审美与救赎:从德国浪漫派到T·W·阿多诺》、《守护夜空的星座——美学问题史中的T·W·阿多诺》。译著《弗雷德里克·詹姆森》等。魏洪钟 ,教授,任教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主要研究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全球伦理学。著有《细推物理须行乐--李政道的科学风采》、《智者的沉思》等。译者 蔡文菁,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欧洲大陆哲学,现象学。译著《主体性和自身性》。